《中医治疗亚健康临床指南》
目录
前言
介绍
1 个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亚健康类别
4 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分类及中医辨证
4.1 亚健康常见临床表现及分类
4.2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4.3 亚健康常见中医证候
5、亚健康的判定
中医干预亚健康的6大原则
附录A 亚健康综合评估流程
附录B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前言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提出、起草并协调。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孙涛、王天芳、何丽云、王斌、王超、王鲁民、孔俊辉、张明、庞军、罗韧、侯东芬、郝瑞福、徐文波、徐军、常海沧,焦阳,薛晓琳。
本《指南》附有附录A和附录B。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介绍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亚健康研究和干预的文件。本指南的编制发布旨在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及相关学科研究和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参考,使亚健康的诊断和干预科学化、规范化,寻求切实可行的健康管理方案和亚健康干预措施。为促进我国亚健康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提供措施依据。
亚健康的概念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和疾病的定义相对应。这一概念源于高节奏的生活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完美的状态”。
临床上有一类患者出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肌肉关节酸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等各种身体或心理不适,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对于以主诉就诊的人,通过现代仪器或方法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部分指标虽有变化,但尚未达到西医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被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以来,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所认识和重视。亚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环境受到污染,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上述不适的确切原因不明,临床上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和手段,往往使医生面对患者时感到尴尬,患者治疗后也感到不满意。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应加强对亚健康状况的研究,制定有效的亚健康防治方案。
西医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积极治疗也可以使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个理解是恰到好处的。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两千多年积累的以“整体观”、“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为特点的中医药在干预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亚健康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健康是指体内阴阳的平衡,以及身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和心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完整状态。阴阳两面相互作用、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利用、相互转化、平衡消长、永恒运动。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阴平阳秘”的正常生理平衡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导致“阴阳失衡”而引起的。中医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例如,《素问·四气调神》指出:“圣人未病未治,未病未治;未病未治,未病而治。”病既已,则药治;病已治,则治之。 譬如口渴,打井投锥也不迟。”因此,亚健康虽然是当代新概念,但其概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有所体现,因为中医的“病”概念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中医“治未病”中的“病”,不仅仅指现代医学中的“病”概念,中医中“治未病”的含义也可以。概括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未病先养生,未病先防;②未病早治,防止病情加重;③病后调整摄入量;虽然中医的“治未病”与西医的亚健康并不相同,但我们可以运用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来指导中医干预亚健康。 。
尽管人们对亚健康越来越重视,但由于对亚健康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导致人们对亚健康的概念理解不一致,干预不规范,治疗思路混乱。亚健康干预产品市场。同时,虽然中医药在干预亚健康方面具有优势,但中医药在亚健康干预中的应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和深化。
为促进亚健康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政策法规司正式启动“中医药亚健康标准研究”项目并立项。委托中华中医药协会承担该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成立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专门研究组和起草组。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亚健康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全国从事亚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百余位学者和国内知名中医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论证,形成了《中医亚健康评价标准及分类》草案。在此基础上,以书面形式征求了近20位国内知名专家的意见。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讨论和修改,还征求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的意见。最终获得《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评审组批准。
评审组组长王永彦,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列):王琪、王庆国、邓铁涛、田锦洲、刘保彦、孙树伦、朱文峰、张伯礼、张学文、李连达、陈克己、陈少红、纪少良、吴留新、姜良铎、晁恩祥、翁伟良、葛宏、谢彦明。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编制发布,对于规范亚健康概念及相关诊断方法和手段,规范亚健康干预及其市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及相关学科研究和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者及相关人员使用。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ZYYXH/T2—2006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出版目录(CIP)数据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出版.—北京:中华中医药出版社,200610
ISBN7802311136
Ⅰ亚洲…Ⅱ中…Ⅲ医疗保健—中医临床—指南IVR21262
中文版库CIP数据验证(2006)第128785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zaodali.com/html/tiyuwenda/13386.html